4-2--從「民風驃悍」到「黑道故鄉」(摘錄)
我不是台西人,但若有人問我:「你是哪裡人?」,我只要一開口說:「雲林人」,絕大多數人的反應,都會接著說「喔,出流氓的地方。」這不僅是我的經驗,許多雲林旅外人士,幾乎都有相同經驗,近年雲林仍被稱為「黑道故鄉」。
雲林為什麼被稱為「黑道故鄉」?雲林出身的台大經濟系教授、前經建會主委,現任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,在他所著的《從虎尾到全球化》一書中說,在100多年前,日本人佔領台灣之前,那時候虎尾因為是土匪出沒地區,後來有人才說「雲林是黑道的故鄉」,也就是,雲林這項「特產」並不是後來有縱貫線弟兄後才有的。台語有一句話說:「過得了濁水溪,過不了虎尾溪」,意思是說,過得了西螺橋,過不了虎尾溪,可見當時民風的強悍。過去也發生過很多族群、部落間的械鬥,所以「西螺有七崁」,崁的作用就是要聚集在一起,自我保護。
事實上,陳博志只說對了一半,因為從雲林的發展歷史來看,這裡的確是「民風剽悍」的地方,這是因為自清治以來,雲林一直是歷次民眾反抗事件的重要地區。
清治期間,雲林西部沿海因為是偷渡走私的地方,匪徒、海盜經常出沒,近山地區又因是南北往來要道,經常成為政權爭奪的要塞,從顏、鄭時期的「開臺十寨」、荷蘭人對Favorlang的征伐、乾隆年間的林爽文事件、日領台初期的大坪頂「鐵國山抗日事件」,以及二二八最後戰役「樟湖之戰」,以至於白色恐怖時期的「蘇東啟」、公論報「李萬居」反抗國民黨事件,雲林一向就是政治抗爭的焦點。
因為這樣的歷史命運,才有所謂「過得了濁水溪、過不了虎尾溪」的俗諺。
雲林人的驃悍,連日本人都深有感受,隨日軍參與雲林接收戰役的今村平藏,在「雲煙瘴雨日誌」中,對雲林有深刻的印象與描述:「雲林之地,位居中途,雲林人民素稱頑陋慓悍,且無賴之徒扼於路上專事掠奪。」;日人在《斗六土匪鎮定史》中也記載:「雲林地區素以土匪之巢窟聞名全島,即明治28年本島歸我版圖,迄於今已有八載。……….,尤其太平頂之征勦,雖以旅團之主力強攻,尚對峙數月之久,始得逐漸敉平。而其前後各地發生之戰鬥,以及匪害之多,實不勝枚舉。此雖………….等種種原因使然,但以地方之民情強悍為最。」,又謂:「其住民多為漳州人,亦有少數廣東人,民情輕薄、性甚頑冥,標悍而好鬥。」
對台灣人而言,相對於匪徒、巢窟、民情強悍等之描述,事實上反而是本地人保鄉衛國之表現。
雲林從「民風剽悍」,演變成「黑道故鄉」之惡名,主要是1982年初,當時台灣所謂的四大槍擊案的主角羅清錦,在落網就地正法後,曾經幫助他逃匿的台西鄉青年丁學經,在獄中,以台西為背景,寫了一本《台西風雲》的小說,書中描述一位台西出身的少年殺人、逃獄,以及在剛通車的高速公路上飆車,逃避警察追捕的故事。
《台西風雲》由雲林縣虎尾鎮甘地出版社出版後,丁學經之父丁耀林,依此為藍本,在1983年主導拍攝一部電影《台西風雲》,並自行擔任編劇與導演,演員包括向雲鵬、易虹、馬如風、陳玉玫、蔡玉蓮等人。因此書與電影的印象,不但讓台西的「惡名」不逕而走,甚至也牽連整體雲林人,又在媒體刻意傳播下,惡名難除,久而久之,便成為雲林人抹之不去的印記。
羅清錦事件發生當時,我正就讀高中,他越獄逃亡、在高速公路飆車的新聞,的確是震撼全國,畢竟在三張報紙時代,一則社會新聞事件,連上幾天全國版,其對雲林人的外在不良印象,自然深刻異常。
然而現實生活中,不管是台西人或雲林人,其實與電影情節大異其趣,雲林人多半屬於典型的憨厚務實,並帶有海口人特有的豪邁熱情。憨厚務實,是因為西部沿海,土地雖然貧瘠,但人民安貧樂觀,即使為了生存,不得不出外謀生,因生性喜歡助人,有正義感,又熱情豪邁,不擅於都市人的爾虞我詐,反而被誤解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