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

「赤嘴仔」情緣

「赤嘴仔湯」(呂東熹攝影)

「赤嘴仔」(圖上)、「醃赤嘴仔」(圖下)。

8月21日,同事送了一罐「赤嘴仔給」(醃赤嘴仔),印象中,「赤嘴仔」只有在家鄉口湖海邊才撈得到,問同事說,「赤嘴仔」好像是阮雲林口湖才有的特產,你去哪裡買的,同事說,她媽媽去口湖遊玩,順便買回來的。我真的很聳,原來是新產品,道地口湖人,竟然沒吃過「醃赤嘴仔」。

「赤嘴仔」,又稱赤嘴蛤,嘴巴紫紅、身黑黑(簾蛤科),為環文蛤屬的一種,因為是環保保護的指標產物,牠只能生存在乾淨無污染的泥沙地裡,無法人工養殖,漁民只有在退潮時,到海邊或河口的溼地才挖掘的到,採集非常辛苦。


「赤嘴仔」為多產的雙殼貝,與文蛤同樣著生在鹽份較淡、水質乾淨的沙泥質灘地,側身潛入泥底4、 5公分處,然後伸出水管到泥面呼吸及覓食,雙殼膨大比文蛤還高,厚重的外殼頂部呈黑色,再往外緣(殼口)漸淡為紫色調,殼面的輪肋環繞狀如波紋,放射肋則較不明顯。(「赤嘴仔圖片來源,見http://163.20.52.71/stu635/cwpspage/yaw/san/new_page_44.htm)

在這以前,我沒吃過醃赤嘴仔,但偶爾會吃到「赤嘴仔」煮湯,真是美味。

一年回去雲林沒幾次,蛤蠣因為是經濟作物,又是人工養殖,經常吃得到的,在外地喝蛤蠣湯,常常是蛤蠣幾顆,湯一大碗,但媽媽煮的蛤蠣湯,都是蛤蠣一大碗公,比湯還多很多,「赤嘴仔」因為產量不多,吃到「赤嘴仔」湯的機會不是很多,但也都是一大碗公,也都是「赤嘴仔」比湯多很多。

有一年,開車要回台北,順道去台中訪友,媽媽替我準備的「赤嘴仔」,就順便成為伴手禮,回台北後,老朋友讚不絕口,說從來沒吃過這種海鮮,每次遇到,他總唸唸不忘「赤嘴仔」這件事。

其實,這幾年吃到「赤嘴仔」的機會,似乎越來越少,我不知是否與六輕有關,但看到現在罐裝「赤嘴仔給」(醃赤嘴仔)出現,似乎已有大量捕撈的現象,是好是壞很難說,對漁民而言,多增加一種收入,也許是好的,但是否會造成「赤嘴仔」資源匱絕,也令人擔心。

還沒時間去問「赤嘴仔」,是否已有人工養殖的技術,就像國中同學曾界崇自己研發,將野生的「馬蹄蛤」(學名紅樹蜆,馬蹄蛤是他自己取的)轉為人工養殖,目前已成為餐廳的熱門海鮮,而且是獨一無二的產品。(馬蹄蛤主題館  http://matige.sowa.tw/page/)


外口新港(金湖)馬蹄蛤主題館(圖上)、學名紅樹蜆的馬蹄蛤(圖下)

紅樹蜆與「赤嘴仔」生存環境類似,如果能夠繼紅樹蜆成為人工養殖,或許是不錯的經濟作物,但若只為了增加收入大量採集,則也未必是好事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