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7月16日 星期二

牽水狀與「下湖街」之謎

七月十四、十五日(農曆初七、初八),是道光25年(西元1845年)在雲林沿海鄉鎮,因為一場水災,造成數千人罹難的牽水狀」祭典,很多人質疑,在168年前,現在雲林口湖、四湖,怎麼可能那麼會有那麼多人?的確,在我研究這段歷史之前,我第一個疑問也是這樣。

根據史料,當時罹難的官方統計人數約三千多人,而且受災最重的,除嘉義縣外,還包括台灣縣、鳳山縣兩縣,但根據口湖地方民間估計,這次災情死者應有七千人之多,因為在災難事後,地方官將災情表奏清帝道光後,道光皇帝除了撥銀賑災之外,並敕封已故者「萬善同歸」,不久,因飢荒及瘟疫流行又死去三千多人,民間因此傳說,「以符合敕封萬壽之數」。(見本人所撰水難的印記-牽水狀」一文, http://favorlang.blogspot.tw/2012/05/blog-post_7763.html#more)

罹難人數雖然眾說紛紜,但以災情最為慘重的嘉義縣署中,尤以「下湖街」與鄰近村莊最為悽慘,「下湖街」即後來成為清末、日治初期重要港口的下湖口」一帶,根據推測,即為現今蚶仔寮,俗稱舊港萬善爺廟西北方的海域(目前看似為大型魚塭),也就是說,道光25年,這裡已出現」的行政區,約相當於目前的」,這也是目前文獻資料所見,口湖沿海地區最早出現」的行政區制。

(國立故宮博物院藏)


不過,根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,有關道光12年12月20日,福建陸路提督馬濟勝奏報「嘉義剿捕南路賊情形」所附嘉義縣境被匪據守村莊簡明圖說記載,在道光12年間,笨港溪口北岸附近,尚未出現所謂「下湖街」的地名,為何13年後,即道光25年就出現所謂「下湖街」?



目前,我尚未找到其他有關「下湖街」地名的相關史料,不敢斷定「下湖街」最早即為道光25年才出現,但可以判斷的是,至少,從道光12年至道光25年之間,應該是口湖、四湖沿海地區發展最迅速的時期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