楔子--古《樹苓湖》灣:「下湖地區」的崛起與沒落(摘錄)
「每當有人問我來自何方時,我都會告訴他,來自中南部的北港。其實,我不是北港人,我是北港近郊,一個偏僻的口湖後厝村人。」
這是國中一年級導師鄭豐喜,在他的遺著《汪洋中的破船》(後來被改名為《汪洋中的一條船》,開宗首頁第一段「我的家世」中的自述。
當年,鄭老師的書剛剛出來,我們班上同學(當然,應該還有其他學長),下課後的晚上,都會輪流排班到老師租屋處,幫忙將書裝入牛皮紙袋,等隔天郵寄給郵購的讀者們,當時我對鄭老師前述那段「北港人」的話,並沒有深刻的感受,直到15歲,自己也ㄧ樣離鄉背井,至今仍在作遊子,方才深深感受,臺灣人對於自己土地的陌生與無奈。
這樣的無奈,至今依然。這是日治以來,「北港郡」下(北港郡包括:北港街、元長莊、水林莊、口湖莊及四湖莊)沿海鄉鎮,每一個離鄉背井的出外人,都會遇到的相同問題。
事實上,從「古笨港」歷史來看,笨港溪(今北港溪前身)與其支流牛挑灣溪下游北岸,已經消失超過近百年的「樹苓湖」灣瀉湖南部一帶,自古以來,即是笨港的範圍,所以自稱是北港人,並不為過。但如要回溯歷史並正名,整體來說,應該說是「下湖」來的人較確實。
「下湖地區」的範圍約包括︰今之北港溪北岸口湖鄉(樹苓湖灣南部及東部)、四湖鄉(樹苓湖灣的東北角),以及水林鄉ㄧ小部份,但最主要範圍(或大部分),即今之口湖地區,這個地區,也就是清乾隆時期建立的「尖山堡」範圍。
「樹苓湖」與「下湖」最早出現的時間,約在道光二十年﹙1840年﹚,姚瑩所《臺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》所記載:(1)
樹苓湖。嘉義縣西北六十里海口有樹苓湖,又名象鼻湖,北距五條港二十八里,南距笨港之猴樹港十五里,外有沙汕二道,若斷若續,內匯為湖,上下三十餘里, 俗以五條港為上湖,樹苓湖為下湖。
從歷史角度來看,「下湖」港是清光緒13年(1887年),也就是雲林獨立設縣以來,以至於1907年,日治時期廢除「特別輸出入港」之指定為止,有長達20年的時間,是雲林縣唯一進出口門;如遠溯同治年間(1862年)已淤淺,屬於今雲林縣臺西鄉之「五條港」沒落來算,有約40年時間,下湖口是笨港唯一外港,更是雲林地區唯一進出口門;再往上追溯清道光中葉,即1836年前後猴樹港﹙朴仔腳,今朴子市﹚淤淺,結束港運功能後,下湖港正式作為笨港之外港時間,超過70年。
但是,在北港開發史上,甚至是臺灣開發史中,都應具有一定地位的「下湖地區」,以及「下湖港」,不但在西部臺灣的開發歷史被忽略,「下湖」與「下湖港」這兩個具有重要意義的地名,甚至已在地方行政區命名或地理名詞中,完全消失,無疑令人遺憾、噓唏。
注釋:
(1).姚瑩,〈東溟文後集卷三〉,《中復堂選集》(南投:臺灣省文獻委員會,1994年),頁79-80。
備注:下湖口之謎,原稿摘錄最先PO於新頭殼(newtalk)布落格
http://newtalk.tw/blog.php?oid=45&cid=56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