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康熙字典》不同版本各有缺漏、語意錯誤,使用率漸低,王志攀花16年編輯校正,數位化推廣
王志攀是雲林縣口湖鄉下崙人,小學畢業,曾因小兒麻痺輟學,後來獲得鄭豐喜文教基金會獎學金,一路讀到東海大學中文碩士。
【中國時報記者江慧真/調查採訪】一個推廣英文的人,怎麼突然跑去贊助古字研究?這是朋友聽到邵作俊一頭栽入古籍復興的第一個想法。曾代理法國米其林輪胎,後來拿下美國ETS台灣獨家代理的忠欣董事長邵作俊,謹記父親要他「回饋社會、公益教育」的叮嚀,本來全力推動英語教育,多益測驗在台已達一年廿五萬的考試人次;但一次日本京都之旅,卻讓他有了不同的心願。
劉兆玄推廣,中華甲骨文申請世遺
中華文化總會會長劉兆玄十年前在東吳大學教書時,有一回到大陸博物館參觀,正當他貼著玻璃櫃,一字一句讀出古物上的甲骨文時,一旁外國人驚嘆,「這不是兩三千年前的文字嗎?你怎麼看得懂?」後來,劉兆玄在閣揆任內,致力推廣台灣保存成功的「活化石」,兩年前,文化總會更向聯合國提出,要求將中華甲骨文納入《世界文化遺產名錄》的申請。
邵作俊遊京都的遺憾,正和劉兆玄的感觸一樣。在日本出生的邵作俊,幾年前來到京都以三十三間堂聞名的蓮華王院旅遊。環視院裡的石碑文,寫的幾乎全是漢字,他讀得津津有味,但周圍日本遊客全都興趣缺缺;原來,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前,漢字俯拾皆是,但一九五六年後拍板定案全面廢除漢字之後,文字作了一個歷史認同的切割,導致日本年輕人想了解歷史欣賞古物時,隔著一層深深的文字鴻溝。
憂心古文一旦消失,台灣將會步上日本後塵。此時,邵作俊遇上了正在「愚公移山」的眾生出版社總編輯王志攀。
一九九六年起,東海大學中文系博士王志攀為了編輯佛經,必須常常查閱《康熙字典》,當他一字一字把解釋鍵入電腦時,卻發現不同版本不但錯誤百出,更有缺漏、標逗偏差、語意錯誤,使命感強烈的他,決定土法煉鋼,利用網路比對來點校錯誤、註解補齊缺漏,但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有限,更常苦於經費不足,無法全面電腦程式化。
寫程式造字,出錢出力復興古籍
為使更多人可以免費使用查閱,邵作俊出錢出力,為中華開放古籍協會注入資源,延攬王志攀和好友易符智慧科技葉健欣、陳長江等人共同寫程式造字,耗費了十六年後,終於完成《康熙字典》編輯校正查詢的大工程,並在今年全面免費上網提供查詢(http://kangxi.adcs.org.tw/),透過「單字」、「部件」、「內文」都可以查詢到罕見古字,王志攀更每天挑選「每日一字」放上臉書,增加古文小常識。
王志攀表示,《康熙字典》對現代人來說,或許很陌生,但年輕一代孩子要看懂文言文,卻少不了查詢康熙字典,「假設翻字典查一個字,從部首辨識到筆畫計算、翻查字典,要花兩分鐘,一篇文言文只要有十個字,就往往讓孩子卻步!」但透過網路版查詢,不到一秒就可以得到答案,大大降低了文言文的閱讀門檻,有利古文的教育欣賞推廣。
網路版查詢,有利古文教育欣賞
使用《康熙字典》最普遍的族群,以學者、學生和命理師為最。中文系博士、知機命理師楊丕丞指出,很多人偏愛「姓名學」,但即使他已是中文系博士,很多字或發音也免不了要查《康熙字典》,雖然現在通用的是教育部頒布的字典,但教育部每年改來改去,仍有約三、四%的字語疑慮,需要近一步深入查證。
楊丕丞指出,平常日常用字約為四、五千字,《康熙字典》網路版查詢帶來相當大的便利,命名時常會有「一字多音」情形,最重要的還有筆畫數,以金木水火土的五行而言,部首筆畫常因書寫而異,「舉例像姓氏陳,有人算十一畫,其實應是十六畫;姓氏江三點水部首寫起來是三畫,但應以水的四畫來計等等,一般命理師不見得全懂。」
紙本版的《康熙字典》,雖已消失在日常生活,但網路版的重生,讓更多人體悟古文浩瀚的美。對邵作俊和王志攀來說,這只是復興古籍的第一步,他們現在已經著手編撰《說文解字》網路版,要讓古文書籍在網路世代中漸漸復活!http://www.taiwan368.com.tw/msg_detail.php?id=1146
(「消失與重生」專題去年三月至今所有內容,請見官網「台灣368」)
不好意思,我──王志攀,東海大學中文碩士!
回覆刪除更正囉。
回覆刪除